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隋唐英雄人物 / 大兵小将

大兵小将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秦琼秦叔宝,确实是义薄云天。关键时刻确实他就站出来,而且表示要带领兵马趁着主力撤退的时候,端掉卢明月的大营,秦琼秦叔宝站出来之后,又有一位少年英雄他也站出来,他也表示要和秦琼秦叔宝一样各领一部人马参与了这项奇袭活动。
  那么万马军中如此有胆有识,这样的一个少年人到底又是谁呢?这个人在隋唐交替时代,非常有名的一位少年英雄,这就是罗士信。在我们民间叙事当中,比如说隋唐演义,那就有罗士信这样的一个人,力大无穷的一个大力士。这在另一部评书《说唐》,其中有一位玉面英雄罗成,这两个人实际上他们的历史原型的都是罗士信,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这位,继秦琼之后,自告奋勇要求带领骑兵去奇袭卢明月大营的这位少年英雄。
  隋唐演义它是一部传奇,他叙述当时天下有18位鼎鼎有名的好汉,有排名的,其中第一名就是李元霸。李元霸这个人也是力大无穷,谁见谁死,但是真正能和李元霸过上几招的就有这位罗士信、罗士信和李元霸一样。在隋唐演义评书当中,都是那种憨中带傻的那种人,力气很大,但是缺心眼,就用现在话来讲,就是空有一把子力气,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这个人是瓦岗寨的超级秘密武器,每当瓦岗军遇见了不能战胜的敌人,最后都会把罗士信请出来,一下就能解决战斗。
  为此混世魔王程咬金就封罗士信为瓦岗寨的镇殿大将军这样一个衔头,这是隋唐演义中罗士信。那么《说唐》中的罗成这位英雄小伙子漂亮,赛吕布一样,这个人品性霸狠,但是武艺武功绝伦,他在这部评书演义当中又是秦琼秦叔宝的表弟,历史上罗世信以秦琼的关系,并不像评书,戏剧所说的两个人是表兄弟关系,这两个人确确实实是老乡,但两个人的一丁点亲戚关系也没有,秦琼他加入张须陀的部队是通过入伍官军转到这个地方来。
  那么罗士信他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少年人,他又怎么加入到张须陀手下部队中来了,这就要从罗士信的出身说起了。罗士信在新唐书当中并没有交代他的出身,在旧唐书当中只有这么一句交代他的出身,这句是什么呢?是信以执衣年14。这句话好多学者包括好多研究者,有的时候很迷惑,有的人望文生义,怎么说就认为是不是说罗士信14岁的时候就拿着衣物参军了呢?执衣是什么意思呢?在隋唐时代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讲,他有一种力役,徭役的一种,叫什么呢?就是普通百姓家的子弟,11岁到17岁成为中男,现在网上一说中男就中年男人,不是的,当时是指青少年男子11~17岁,这个年纪的男子要干嘛的呢?每年要4个月到官府去执行这种力役,干嘛?比如说伺候一下关老爷,打打杂役,或者是到军府割个草喂个马,平常修缮磨一下兵器就干这种杂活,但是每一个平常百姓家的子弟都要干这种事情,由此可以证明罗士信他当时是个普通百姓家出身的子弟,这个执衣就是当时对执行这种力役的少年男子、青少年男子的一种称谓,它是个名词,可以想见的,他肯定不是士大夫家族或者是贵族家庭这样的子弟。
  在大业8年,那阵山东好多反隋的武装,包括王博,包括梦让,他们联合起来攻打齐郡。齐郡这阵是谁?张须陀做通守,张须陀做通守,他的手下是肯定有执衣,就伺候他这种勤务兵。当时罗士信他是作为执衣的这种身份,实际上就是张须陀手下的一种少年勤务兵,张须陀当时的官职是多少呢?是4品到5品之间,因此他手下有10个执衣,大概有10个执衣左右,因此罗士信也是10个执衣之中的1个,也就是说他10个勤务兵当中的1个人。
  此时少年罗士信一听说张须陀要率军去和敌人打仗,他来了精神了。他怎么说呢?他要参军要一起去杀敌。张须陀一看呢一听首先就笑,就说你这么一小孩,你连甲胄穿不上,你怎么能去上战场杀敌呢?罗士信闻言大怒,这14岁的少年披上两层甲胄,然后系上两壶箭,翻身上马,然后运槊如飞,那马槊,哎这一比划,张须陀和那些战将都有点相信了,想想隋唐时代的甲胄最轻一层甲胄也有30斤,两层甲胄就有60斤,这么一个小孩一个少年人,穿着60斤的甲胄,骑在马上还能把马槊舞得如飞一样,最起码这武术是没问题。当然真正是不是能杀敌,这得在战场上检验,显然他是能上战场,因此张须陀就答应罗士信,就是说你可以跟我们一起去打仗,然后这张须陀就带着罗士信,就去到了潍水,这个地方要和王薄、孟让他们这些反隋的武装来交战,双方交战之际,大伙都知道在古代战争肯定是要对阵,除了奇袭战、偷袭战、伏击战以外,一般正式兵团对兵团的打仗,都双方列开阵势,先互相准备。
  彼我双方正在准备之际,我们这位少年英雄罗士信一身甲胄,挺着一个长枪,当时叫马槊,然后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一下就从自己的阵中冲向敌方阵营之内。敌军正在布阵,忽然看有人来非常紧张,但是一看到对方是一个少年人,敌方的将领士兵都笑,就说现在官军真是不行,你瞧都没人了只能派这样一小孩来打仗,因此呢或说或笑就没怎么在意。少年罗士信一下就开始发威了,冲入敌阵之后,运矛如飞、七吃咔嚓几下刺死好几名敌人,血溅征袍,这样一来敌方一下就乱了。
  一看这粉雕玉琢的小孩,这少年天煞星啊!四处奔跑,披甲的披甲上马的上马,就开始对阵。结果混乱之际罗士信又杀掉几名士兵,而且接下来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又出现了,干嘛?罗士信抽出腰间之刀砍下一名敌人的首级,然后高高掷起,看都不看,即刻就用马槊接住,然后这带血的首级一边往下嘀嗒血,一边在长矛这儿拿着举着,然后罗士信骑在高头马上昂然而行。
  如此少年天煞星,这样的古怪的、奇特的让人生生畏的举止起到那种心理震撼力,绝对是我们是用语言无法表述的。
  那反隋的武装这帮人没见过这样的人,因此一时惊愕半响,这个时候张须陀这方阵已经不好了。
  罗士信他的这种表现也大大超乎张须陀的意料,见此情形的心中大喜,即刻挥军而前,这一下就把敌军了击的大败,由此就取得了潍水大战的胜利。想想,当时这罗士信才多大?14岁,古人算虚岁也就13岁,13岁的少年人如此出道的经历,我现在讲可能好多人都会觉得简直就不可能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就如同什么武侠小说当中渲染的那种少年英雄,但确确实实白纸黑字,我们古代的典籍里,古代的历史书籍里就这样记载,就有这样的少年英雄。虽然说他的出道非常血腥,但在混乱的时代,他这样的人确确实实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些英雄的典范,也是当时的一种青少年的楷模。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古英雄出少年,放在他身上太恰当不过了。当然了我们原本这句话,古汉语中的少年一般是指现在的青年,但是从现在的语境来讲,我们对自古英雄出少年,安在罗士信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
  潍水大战之后,罗士信是名噪一时,你想这么样一个少年人,14岁一下上得战场就能杀这么多敌人。所以说在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罗士信名声大了去,以后每次征战,张须佗老将在先罗士信紧随其后,这爷俩那简直就是一对天魔王一样,脚面水平趟到哪战胜哪,到哪都扬名立万。而且这位少年英雄罗士信每次出征杀敌,他都会割下敌人的鼻子报功。史籍记载,士信逐北每杀一人,辄劓其鼻而怀之,及还则验鼻以表,杀贼之多少也。
  一说割鼻子报功肯定会有读者,或者是有些人会感到疑惑,古代不是割首级报功吗?叫首功。罗士信这位小爷怎么割鼻子呢?想想,罗士信是个少年勇将,每次上战场杀了敌人绝对是两位数的。你说几十个脑袋搁在码头上,挂在马尾后血糊淋拉的丁零当啷的肯定是碍事,因此他就割鼻子,但有人说你怎么不割耳朵呢?耳朵大伙都知道,一个人长俩,那敌人也长俩耳朵,万一一慌一乱,紧张战阵之计,你把左耳朵割了又割了右耳朵,这不就冒公贪公了。
  因此少年罗士信人也非常诚实,人就割鼻子,割鼻这东西好带。结果每次回来之后,这罗士信就提一兜鼻子来到张须陀这儿,最后向上司报功,怎么报功呢?数鼻子数人头,多少按次领取赏钱记下攻绩。这样一来爷俩就在当地中原一带名声就越来越响亮。响亮到什么地步?就连隋炀帝都派画工画匠到得阵前,亲自把张须陀和罗士信两个人作战这种英武形象画下来,当时隋朝大乱,都说隋朝没有忠臣勇将,隋炀帝给大臣就说:“你看,我们这个张须陀、罗士信多英勇,谁说我大隋无人,因此也起到暂时的这种鼓舞士气的作用。那么罗士信如此英勇,肯定会有许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你说罗士信他14岁就出道大业8年,他这么年纪轻轻,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武艺呢?他不是武术花架子,他是真正的能到战场去杀敌人。
  最主要的一个这种疑问是出自哪的?这还是应该是有一定的知识的,一定的学问的这样的读者能提出来的。因为在古代比如说你学射箭,学武术这个东西好学,在家可以自己练。但是如果你学骑马的技术,这就很奢侈了。为什么?一般人家是绝对养不起马的,那就跟现在平常家庭你有一辆宝马有辆法拉利一样,不是一般人家中能做到的。那么罗士信我们刚才说的出身是已经说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这样老百姓家的子弟,哪里得的战马呢?历史上史书上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没有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只能揣测什么呢?他从11岁开始就服这种力役。在这开始每年4个月在军营在军府或者在衙门,他就开始偷偷的练习武艺,当时天下大乱这个少年就有这种心气,就有这种非常远大的志向,就要在乱世当中的出人头地。
  所以说罗士信不仅仅是一个非常勇武的这样的小将,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脑筋的这样的天才少年。我们刚才所讲的就是罗士信的出道经历,罗士信当时的出道是大业8年,当它的附和秦琼要去参与偷袭卢明月大营的时候,这就是转年大业9年。这个时候的罗士信实际上我们想一想,他才15岁,这样的少年人,罗士信15岁,秦琼19岁,这两个青少年这样的英雄就担当起如此的重任。而且当时可以想见,即使是秦琼他没出头,罗士信作为张须陀心腹,作为他手底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罗士信也肯定会出头的。
  这个时候,那么秦琼罗士信出来,秦琼张须陀不大了解,初出茅庐,罗士信的是自己手下的勇将,张须陀心中非常有根有底。这两位少年英雄出来,按理说张须陀应该放心了,应该心理有一定的把握去安全的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了,完全不是这样。张须陀兵团只有不到2万人,骑兵两三千,而且又缺少粮食。张须陀兵团实际上已经饿了一两天了,卢明月10多万人,骑兵就有3、4万,双方对比非常悬殊,当时对于卢明月来讲,卢明月这个人也了不起,一年多的时间就能把兵马发展到10多万,肯定也是当地的一位英雄,他当时也是狠定了心,一定要消灭张须陀。
  为什么要消灭张须陀呢?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张须陀官军名声最大,张须陀最狠、最勇猛。如果卢明月把他灭掉,把张须陀兵团消灭掉,不仅可以自己扬名立万,而且肯定会招来越来越多的反隋武装到自己的麾下。所以说卢明月非常在意消灭张须陀,但是他为什么不主动的进击,趁着自己势众,趁着自己的力量多一下消灭张须陀,因为张须陀兵团作战力太强,卢明月不想因为在追击追歼他的过程中消耗太多的人,所以说他跟他就对峙,就等着你张须陀自己逃跑,只要你逃跑,他卢明月就铁定心我一定要追歼你,一定要把你杀的一个都不剩。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张须陀兵团包括秦琼罗士信,他们都是处于岌岌可危的这种情况。这样一来张须陀怎么办?必须马上做出决断,所以说他叫来秦琼罗士信,一人给他们1000兵马,等于都是骑兵,要如此这般安排一番,然后让他们马上就在今天夜里行动。为什么?就在当天夜里行动了,因为在饿到转天再饿两天,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完全没掉了,完全丧失了,所以趁着现在还能扛得起武器,还能打仗,张须陀就命令秦罗二人必须今天夜里要行动,这二人就根据张须陀的计策埋伏在祝阿附近的密林之中,秦琼罗士信去埋伏,然后张须陀这阵也是观察情势。
  对于秦琼罗士信来讲,卢明月的大营好不好偷袭呢?非常难偷袭。卢明月的部队我们刚才说了10多万人,好多人以为是拼凑起来的部队,这样临时建立的部队战斗力不行,恰恰相反,因为卢明月部队当中许多官军,从前的官军,逃亡的官军,这些人安营扎寨,条条不紊,唐朝有位名将叫李靖,他写过一部兵法叫李卫公兵法,上面详详细细罗列了隋唐时代安营扎寨的这些程序。
  当时那个营寨绝对不像我们现在看电视剧或者看电影那种印象,什么好像是随便一些帐篷随便一铺,然后士兵没事出来烧烤什么的,完全不是,井井有条。卢明月的10多万部队,营寨扎得绝对是有条不紊,帐篷双双相对帐篷之间营区之间都有排水沟,然后在整个大营的外围,还有一段木砌的围墙,用木板砌成的围墙围墙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个岗亭,还有一个望哨,然后上面有斥侯,斥候就是现在所说哨兵。巡逻防卫非常严密,这样的大营你想偷袭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张须陀所想的他现在所最关注的是怎么样?是自己的主力部队能安全撤退。
  按理说他偷着跑的话,他应该怎么样?应该悄悄的跑,但为了故意让卢明月知道自己跑,因为自己有骑兵等着端卢明月的大营,所以说张须陀这帮人还故意弄出一些动静来,因此嘁哩喀喳挺响,马上卢明月的侦查兵就发现了这个状况,回到大营即刻报告卢明月,卢明月一听,顿时兴奋非常,即刻披甲上马,率领他的3、4万主力骑兵再带上三四万的步兵,就一下子开营救追击张须陀。我们知道骑兵在当时对步兵占有非常大的便宜,你步兵对骑兵你战胜追不上人家,你战败你是跑不掉。你想当时张须陀2000骑兵都给了秦琼和罗士信,他自己手下只有几百个骑兵,但他自己有马,基本上将近2万人都是步兵,因此被卢明月主力骑军这一冲一下子追上,几百人就被顿时杀掉。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须陀确实心慌,边跑的心理边祷告,就祷告那两位小爷秦琼、罗士信千万赶紧出来,否则的话稍有差池,明年今日肯定是我的周年,不仅是他自己的周年,而且是在将近2万名隋军士兵的周年,肯定必死无疑。就在这交战之初。这个隋军已经呈现出崩溃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卢明月和手下的一些军将,就开始笑,这时天已经麻麻亮了,就带了一种打猎的轻松的心态,准备围歼张须陀和他手下的1万多士兵,这关键的时刻秦琼、罗士信两个人干嘛?实际上当卢明月和张须陀兵团刚刚接触的这个时候,秦琼罗士信看得一清二楚,因为双方一接战什么火炬刀枪这些碰撞伤这些光亮,他们早就知道这两个人绝对不敢怠慢,即刻率领手下这2000骑兵直奔卢明月的大营,卢明月的大营,我们要知道他这只的大营并不是睡觉中的大营,你比如说半夜里偷袭一般的大营都在睡梦之中,非常容易得手,你想刚刚卢明月点兵而出,这些留守几万名士兵也正在兴奋之中,正在瞭望正在那等着卢将军回来,德胜凯旋呢,结果忽然之间火炬起来了,结果一队官军冲进来,这样的话守军的军心大骇,即使军心大骇了,卢明月部队确实有战斗力,而且凭借着大营的围墙还是做了顽强的抵抗。
  此时此刻对于秦琼罗士信来讲,那就看英雄本色。秦琼罗士信两个人冲到营门之前,强冲是冲不过去的,两个人下得马,冲上那望楼,各自手斩数10名敌兵,然后砍毁了一段木质围墙,2000兵马冲进去,秦琼罗士信嘱咐手下人不要忙着杀人,不要忙着割首级割鼻子割耳朵,赶紧到处纵火。这个时候因为卢明月的敌军哪根本就不知道秦罗二人到底来了多少人,所以说还处于慌乱之际。如果醒过味儿来这几万人弄这2000人还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还是能转败为胜的。因此大伙一起卢明月大营内的军士就完全乱了,因为什么?不知道敌兵来了多少。这边大伙一起卢明月那个方向,正准备全歼张须陀兵团的时候,回头一望确实了不得。一看自己大营烟炎张天,火光冲天,卢明月当时心里一沉,他当时心里一沉,他手下那些将那就更害怕,为什么?你想卢明月自起兵以来,干了这一年多,积攒了多少金银财宝,多少粮草辎重,更可怕的是这些军将的许多家眷还在打营,你说自己正在这边杀人,自己的老窝老巢被人端了谁不心急。这个时候对于卢明月来讲,他就要马上做出决断,是继续聚歼张须陀兵团的兵士,或者是马上回去救自己大营。但这阵来讲,即使对于任何一个将领,我想他当时肯定只有这一个想法,马上回去救大营,否则的话这种心急火燎地又想着自己大营怎么样,又想自己家眷怎么样,又想自己对金银财宝怎么样,在这种心情下打仗是不可能打胜仗,卢明月还算果断,正好这阵追出来时间又不长,距离又不远,所以说他马上下令士兵掉头,马上回救大营,因此卢明月就率领着主力骑兵和这些步兵,就回到回奔到大营来。刚刚走到离大营的不远处,辕门正烧着哗啦着就塌下来了,冲出两员战将,其中一名身材高大威风凛凛,这就是秦琼秦叔宝了。他对于卢明月兵团来讲,对于卢明月这些反隋武装来讲不大熟悉。又一位小将一看大伙都害怕,那就是罗士信。少年人虽然个子不高,但他的名头太大,这天色已经将近黎明了,都能看清楚来人了,卢明月一看对方罗士信,看见秦琼,看见后面从自己大营中出来的源源不断的一个骑兵,不知道多少,要看见自己大量四处火起顿时慌乱,所有的卢明月的军士开始慌乱,交战没多久,你气势不如人家,很快就呈现了败状。但即使在这个时刻,如果卢明月的七八万人,包括大营内这几万人一出来,对秦琼和罗士信二人实施包围的话,围歼这2000人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最关键的时刻,那张须陀又回来了。当时本来张须陀的初衷就是想让秦罗二人做诱饵,端掉卢明月的大营之后,使卢明月不能追击自己的主力部队,能使自己的主力部队安全撤退逃脱,没想这么多,但是大将就是在这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张须陀一看,自己的二位战将已经得手,而且看到卢明月的部队如此惊慌,他马上果断下令咱们即刻回援。
  这样一来,等于是秦罗二人和张须陀,他所在的兵团等于是最后把卢明月的部队又变成夹击之势,如此一来再加上军心慌乱,卢明月的部队一下就顶不住了,顶不住之后打了不多久,登时大溃心散而去。这个时候打猎的一方反而变成了张须陀兵团那些官军,这一站下来,这10多万人死的死降的降,基本上全部报销,卢明月最终他只带几百骑仓惶逃窜,这祝阿大战等于是张须陀兵团就取得了重大胜利。
  祝阿大战之后,秦琼秦叔宝获得了他人生当中第一个官职,叫建节尉。这个官职是隋炀帝时代九大夫八尉中第一尉,官职多少品呢?是正6品。因此秦琼秦叔宝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一个普通的大头兵,经过这一站就变成了中级军官,就有功名了,成名了一下就扬名立威了。至于张须陀,罗士信自不必说,肯定朝廷会有封赏,因此这三个人在当时那简直名声大了去了,尤其是秦琼罗士信一个十九岁的青年人,一个15岁的少年人,这两位小爷在当时你说他们这么年轻这个年纪,我们现在的青少年这个年纪估计也就是打打游戏上战场,你真正能在战场杀敌,我们古代就有这样的少年英雄,就要这样的青年英雄。。
  所以说唐朝有个大诗人叫李贺,他的有两句诗最能代表隋唐时代这种青少年那种精神风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两句诗把当时隋唐时代那种青年人勃勃不息的奋进,那种精神完全的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就代表了秦罗二人,实际上就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的这样的英雄。
  那么秦琼、罗士信此战获得功勋之后,获得官职之后,秦琼挣得大名之后就继续跟随着张须陀在山东、河南、河北继续清剿反隋武装。最后慢慢打,就和河南滑县一带的瓦岗军有接触,瓦岗军当时虽然有名,但是只要遇见了张须陀,看见张字大旗,听到秦琼罗士信二人的威名,几乎就是心惊胆战。瓦岗军和张须陀兵团大小30余战皆北,因此瓦岗军当时有一种条件反射,只要看见张字大旗,听到秦罗二人的名头,即刻掉头就跑,但是打着打着这张须陀发现,他所面对瓦岗军有所变化,战术战法越来越灵活多变,而且把瓦岗军的联盟越来越多,你今天在这打败一股,转天那又冒出来一股,结果仔细一打听,还说瓦岗军内部原来来了一位能人。
热门推荐